"
王羲之(303—361年,一作321—379年),字逸少,原籍琅琊(今属山东省临沂市),后迁居会稽山阴(今浙江省绍兴市),晚年隐居剡县金庭(今属浙江省嵊州市)。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,有“书圣”之称,代表作《兰亭集序》被誉为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
王羲之身上,既显现着超脱、豪放的魏晋风度,也流淌着儒家的精神因子,他的言行操守和治家理念被后人凝结为24字的家规家训,世代传承。
"
王羲之: 执事有恪 厥功为懋
《兰亭集序》,古文名篇,书法名作。作者便是有“书圣”之称的王羲之。王羲之身上既具有超逸脱俗、任性自然的魏晋风度,也流淌着儒家济世救民的精神因子。他曾任秘书郎,宁远将军、江州刺史,官至右军将军、会稽内史,世称“王右军”。任内皆忠于职守,勤恳有为,修身齐家治国的理念和以民为本的意识一直贯穿在他的言行之中。
才华、品性养成的背后,是深厚的家学渊源。王羲之原籍琅琊(今属山东省临沂市),所属家族琅琊王氏是著名的望族,素来重视对子孙后代的礼教。王氏先祖曾留下以“信、德、孝、悌、让”五字为核心内涵的遗训,告诫子孙:“夫言行可覆,信之至也;推美引过,德之至也;扬名显亲,孝之至也;兄弟怡怡,宗族欣欣,悌之至也;临财莫过乎让。此五者,立身之本。”
王羲之辞官后,隐居于剡县金庭(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),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。后来,子孙筑室为庐守墓,久而久之,王氏子孙遂在此繁衍生息,并取村名“华堂村”。他们把王羲之的治家思想言传身教、代代相传,到乾隆五十七年重修家谱时,将思想的精华提炼总结,写入族谱序文中,共24字,为“上治下治,敬宗睦族,执事有恪,厥功为懋,敦厚退让,积善余庆”。此外,又制定26条族规,为家族成员立下更加具体的规范。
"
上治下治,敬宗睦族。执事有恪,厥功为懋。敦厚退让,积善余庆。
---摘自《金庭王氏族谱旧序》
译文: 国治家治,家国同治; 和谐稳定,国泰民安。孝敬长辈,和睦家族; 与人为善,融洽相处。管事办事,讲究法度; 谨慎严密,遵守规矩。立功尽职,人之本分; 不应自傲,更需努力。品行忠厚,礼让三分; 多做善事,造福子孙。
"
名家之言
黄亚洲 中国作协第六届副主席,诗人、作家
横竖撇捺间隐藏立身之规
被誉为书圣的王羲之,其精神世界的思路演绎,显然蕴含了民族的整体感。他将修身养性视为名门望族丕振家声的必行之举,恰如他的书道,既讲究个性表达,也讲究整体布局。
他在家训里强调,“孝敬和睦、遵守规矩、尽职不傲、敦厚退让、与人为善”这一类道德要求须是“上治下治”的。换言之,每一个人都须模范遵守。王羲之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人人都必须回答的严峻课题,也向我们指明了一条“从我做起”的现实路径。因此,当我们驻足于王羲之的书作面前,赞叹其俊秀刚健之时,也不要忘记在这位书圣的每一处细小的横竖撇捺之间,也隐藏着我们每个人的立身规矩。
资料来源:《中国家规》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